来自医学百科

(cervical mass),以颈前区喉结两侧肿大或有结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科常见疾病。俗称“大脖子”。以西北高原地带及山区较为多见。相当于西医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一般起病缓慢、病程缠绵,局部漫肿或有结块,皮色不变,逐渐增大,不会破溃。古代文献中将瘿分为五种,即气瘿肉瘿血瘿筋瘿石瘿

瘿的病名最早载于《说文解字》,谓瘿即颈瘤。隋代《诸病源候论》提出瘿的病因是忧恚气结等情志因素,以及经常饮用山水、黑土中的泉流。晋代《肘后方》用海藻酒治疗瘿病、唐代《千金要方》用猪靥散、羊靥丸治疗瘿病,后世治疗则多用含碘的植物,如海藻海带黄药子等。

气瘿

可随喜怒而消长的一种瘿病。多见于高原地区。其外因是饮水或食物中含碘不足,内因是情志不畅、忧怒无节、气化失调。在青春发育期、妊娠期哺乳期,可因肾气亏虚、水不涵木、肝失所养、痰气凝结而引起此病。气瘿好发于青年,女多于男,尤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为多,但在流行地区常发生于学龄儿童。初起时颈前区弥漫性肿大,且逐渐增加,边缘不清,皮色如常,并不疼痛,按之质软,少数病人可扪及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结节,能随吞咽而上下移动。此病一般无全身症状,但当气瘿肿胀过大而下垂,则可觉得颈前区有沉重感。如果肿胀进一步发展而压迫气管,则有气急喘鸣;如果脉络受压则颈胸部浅静脉扩张;如果喉间气机受阻则发音嘶哑。其治疗,一般以内服药为主,宜疏肝理气解郁消肿,以四海丸加减。饮食上应经常吃些海产植物,如海带、紫菜等。在气瘿早期也可采用针灸疗法。取穴:肩髃曲池内关风池等,针刺或艾灸。少数气瘿巨大或有多发性结块并伴有心悸、易躁、怕热、多汗等症状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肉瘿

瘿病肿块较局限而柔韧者称为肉瘿。其特征为喉结一侧或双侧有圆形结块,质柔韧,按之能随吞咽而上下移动,发展缓慢。好发于成年人,女性患者居多。多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而损伤脾胃,以致脾失运化,饮食入胃不能化生津微,反而生湿成痰,结于颈前区皮肉之间所致。初起在喉结正中一侧或双侧有单个肿块,呈半圆形,表面光滑,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按之不痛,生长缓慢,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少数病人因肿块增大压迫喉部,气机阻塞而呼吸困难,甚至声音嘶哑。此外还有部分患者可出现性情急躁、胸闷心悸、怕热多汗、消谷善饥、形容消瘦神疲乏力、手颤、大便薄,女性间有月经不调闭经,其治疗以理气解郁、化痰软坚为主,用海藻玉壶汤加减。胸闷不舒加香附郁金,心悸汗多加枣仁、茯神远志熟地,手颤加钩藤珍珠母白芍,消谷善饥加生石膏知母便溏乏力白术、山药,月经不调加鹿角片苁蓉菟丝子益母草,肿块坚硬加赤芍露蜂房蛇六谷。亦可服中成药小金丹逍遥丸、黄药子酒等。局部外敷阳和解凝膏。针刺取定喘穴,隔日针刺一次。应用中药治疗3个月后肿块无明显缩小,或肿块质地变硬、症状明显加重者,则应及时手术。

石瘿

瘿病肿块质硬如石,不能移动,也不随吞咽而上下移动者称为石瘿。为颈部恶性肿瘤,相当于甲状腺癌。多因情志内伤、肝脾失调,以致湿痰内生、气郁血瘀,也可由肉瘿日久转化而成。患者以女性居多,年龄多在40岁以上,既往可能有肉瘿病史。喉结一侧或两侧多年存在的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坚硬如石、表面高低不平、边缘不整、推之不移,在吞咽时肿块上下移动明显减少或粘着不动。局部感觉疼痛,向耳及枕部、肩部扩展,甚则肿块过大可引起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同时颈侧淋巴结肿大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沉或涩。一经确诊需及早手术,否则发生肺、脑、骨髓等转移,预后不良。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