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

来自医学百科

胁痛,证名。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出《素问.缪刺论》等篇。《济生方.胁痛》:“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赤水玄珠》卷四将胁痛病因分为风寒食积痰饮、死血、虚、气郁、火数种。《景岳全书.杂证谟》:“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肾与膀胱亦皆有胁痛之病。”应辨外感内伤。寒邪在少阳经,胁痛耳聋而呕,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医宗必读.心腹诸痛》中以左胁痛多留血,右胁痛多痰气。肾亏气虚亦可致胁痛,《医碥.胁肋痛》:“房劳伤肾,气虚血滞胸胁多有隐隐作痛。”他如暑热湿热肝阴虚肝血虚肝肾不足,均可导致胁痛。详有关各条。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古又称胁肋痛、季肋痛或胁下痛。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统称。胁痛是肝胆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临床有许多病证都是依据胁痛来判断其为肝病或系与肝胆有关的疾病。

疾病简介

以胁肋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循于胁,所以,胁痛多与肝胆疾病有关。凡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或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或久病体虚,忧思劳倦,或跌仆外伤等皆可导致胁痛。辨证时,应先分气血虚实,一般气郁者多为胀痛,痛处游走不定。血瘀者多为刺痛,痛有定处。虚证胁痛多隐隐作痛,实证胁痛多疼痛突发,痛势较剧。临床常见以下证型。①肝气郁结型胁痛。证见胁痛胀痛,走窜不定,胸闷纳呆,苔薄脉弦。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②气滞血瘀型胁痛。证见胁部刺痛,固定不移,胁肋下或可触及结块,舌紫暗,脉沉涩。治宜祛瘀通络,方用旋复花汤加味。③肝胆湿热型胁痛。证见胁痛胸闷,口苦纳呆,或尿黄身热,苔黄腻,脉弦数。治宜清利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④肝阴不足型胁痛。证见胁痛隐隐,口干心烦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或数。治宜养阴柔肝,方用一贯煎加减。

胁痛病因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以内伤胁痛较常见。  

名词解释

季胁

痛胸之两侧,自腋而下,至十二肋骨之间为胁。胁下部小肋部位称为季胁,此处出现以疼痛为主要表现者,称为季胁痛。

胠胁痛

胠为胁肋的总称,胠胁痛即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以疼痛为主症的病变。  

诊断要点

1、临床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

2、由于病因病机不同,可有胀痛、刺痛、隐痛以及各种不同的兼证。

3、肝功能及B型超声波等检查,部分可发现肝胆之疾患。  

辨证分析

香附可以治疗胁痛

胁痛致病因素有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湿热、肝阴不足等。其病变主要在肝胆。其病因病机,除气滞血瘀,直伤肝胆外,同时和脾胃、肾有关。在病证方面,有虚有实,而以实证为多见。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三者又以气滞为先。虚证多属阴血亏损,肝失所养。此外,实证日久,化热伤阴,肝肾阴虚,亦可出现虚实并见。 胁痛临床辨证,当以气血为主。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呈游走无定;刺痛多属血瘀,而痛有定处;隐痛多属阴虚,其痛绵绵;湿热之胁痛,多以疼痛剧烈,且伴有口苦苔黄。治疗以通为主,实证多采用理气、化瘀清热、利湿等法,虚证滋阴柔肝为治,可适当加入理气之品,以疏理肝气,提高疗效。  

辨证论治

肝气郁结型

【证见】 胁胀痛,走窜不定,每因情志而增减,胸闷气短嗳气频作,苔薄脉弦。

【治法】 疏肝理气。

【方药】

1、“全龙汤”:杨淑润主任根据多年的中医临床工作总结的治疗胁痛的经验方,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具体调整用药,临床效果肯定。

1.主方柴胡疏肝散(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柴胡12克,枳壳、香附、川芎各10克,白芍15克,佛手12克,青皮6克,郁金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肝郁化火者,加牡丹皮10克、栀子12克。

2.中成药

(1)金佛止痛丸,每次瓶,每日—3次。

(2)舒肝丸,每次粒,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橘叶饮(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橘叶、柴胡、延胡索川楝子、白芍、鸡内金各15克,川芎10克,郁金30克。水煎服。

瘀血停着型

【证见】 胁肋刺前,痛有定处,胁下或见积块。舌质紫暗,脉沉涩。

【治法】 祛瘀通络。

【方药】

1.主方失笑散(陈师文等《太平惠和剂局方》)合丹参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当归12克,丹参20克,乳香、没药各9克,延胡索12克,郁金、柴胡各10克,三棱9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云南白药,每次1克,每日3次。

(2)三七片,每次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加味失笑散(刘国普验方)

处方:五灵脂蒲黄、郁金、三棱、当归尾各10克,枳壳12克,鸡内金9克,金钱草绵茵陈各15克。水煎服。

柴胡

肝胆湿热型

【证见】 胁肋灼痛绞痛,胸闷纳呆,口干口苦。恶呕,或发热,或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 清利湿热。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呆《兰室秘藏》)加减

处方:龙胆草黄芩、柴胡各12克,栀子、木通各lO克,车前子12克,绵茵陈20克,川楝子10克,广木香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

若砂石阻滞胆道者,可加金钱草30克、郁金12克。

2.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虎忍雪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虎杖忍冬藤六月雪、绵茵陈、生地黄各15克,半枝莲30克,白茅根板蓝根各30克。水煎服。

肝阴不足型

【证见】 胁痛隐隐,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 养阴柔肝。

【方药】

1.主方一贯煎(魏之瑗《柳州医话》)加味

处方:生地黄、枸杞子沙参麦冬、白芍、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当归、川楝子、佛手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养肝汤(胡衡甫验方)

处方:生地黄、枸杞子、当归、沙参各12克,白芍15克,山茱萸、川楝子、炒谷芽炒麦芽、麦冬各10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葱白20克,莱菔子15克,共捣烂后加热,外敷贴于痛处。

(2)香附30克,盐适量,混合后捣烂,外敷贴于痛处。

针灸疗法图

2.针灸疗法

(1)体针:实证取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用泻法;虚证取肝俞肾俞、期门、行间、足三里、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手法。

(2)皮肤针:用皮肤针叩打胸胁痛处,加拔火罐

(3)耳针:取患侧肝、胆、神门、胸等穴,实证用强刺激,虚证用轻刺激。留针30分钟,或埋皮内针。

3.饮食疗法

(1)素馨花茶:素馨花10克,冰糖适量,用开水泡服。适用于肝气郁结型。

(2)郁金三七花煲瘦肉:三七花15克,郁金10克,猪瘦肉100克,共煲汤,加盐调味吃肉饮汤。适用于瘀血停着型。

(3)鸡骨草煲瘦肉:鸡骨草30克,猪瘦肉100克,共煲汤,加盐调味吃肉饮汤。适用于湿热型。

(4)沙参玉竹煲老鸭:北沙参、玉竹各30克,老鸭半只,加水煲至烂熟,加盐调味服食。适用于肝阴不足型。  

预防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

2、患者应注意休息,饮食切忌肥甘辛辣滋腻之品。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