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来自医学百科
(重定向自发烧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发热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一般为36~37℃,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如不知自己原来的体温,则腋窝体温(检测10分钟)超过37.4℃可定为发热。  

病因

参看:致热源
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而且复杂,是临床鉴别诊断中重要课题。急性短期发热的原因很多,绝大多数由感染引起。以下分别就长期“不明原因”发热、长期低热、超高热、反复发热做简要介绍。

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

长期发热的病因在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区有所不同,但主要的有感染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三大类,大约占长期发热病因的90%。感染引起最为常见,目前恶性肿瘤引起发热的比例有所增加,在中国主要是原发性肝癌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等,而结缔组织病则主要是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类风湿病等。

  1. 感染:如粟粒性结核播散性结核伤寒副伤寒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肝脓肿胆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腹腔内脓肿等。正因为感染时导致长期发热的最主要原因,所以任何一个长期发热的病人都首先要考虑是否有感染病灶。
  2. 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肺癌肾癌结肠癌等。对于年纪较大的中老年人,不能忽略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尤其是合并近段时间消瘦史的时候。
  3. 结缔组织病:成人少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变应性亚败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等。
  4. 其他:肉芽肿性肝炎药物热假热、体腔积血等,及一些内分泌性疾病,比如甲亢

超高热

超高热是指发热超过41°C以上,主要见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有以下原因:中暑日射病;脑部疾病(严重脑外伤脑出血脑炎脑肿瘤等);输血、输血污染引起严重热原反应败血症;麻醉药引起的恶性高热;临终前超高热等。

反复发热

几乎所有引起感染的疾病都可引起反复发热,但以下列疾病较为多见:传染病疟疾回归热黑热病布氏杆菌病伤寒复发等);细菌性感染(间歇性胆管热、泌尿道感染、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等);肿瘤(淋巴瘤引起反复发热与周期热)

分类

临床上各种感染性疾病具有不同的热型在病程进展过程中,热型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了解热型对于诊断、判断病情、评价疗效和预后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发热程度

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

  • 低热 37.3~38℃(99.1~100.4F)
  • 中热 38.1~39℃ (100.6~102.2F)
  • 高热 39.1~41℃ (102.4~105.8F)
  • 超高热 41℃ (105.8F)及以上

腋窝温度 分为低热型(<38℃)中热型(38-39)高热型(39~40℃)、超高热型(>40℃)。 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100.4~102.0F),直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2~4H常导致休克以严重并发症。体温高达43℃则很少存活。

按体温曲线形态分型

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双峰热消耗热波状热不规则热等热型的形成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大多认为热型与病变性质有关。决定病变性质的因素为内生致热原产生的速度量和释放人血的速度,这些均影响体温调定点上移的高度和速度。

按程热分型

根据热程热型与临床特点,可分为:

诊断

一般认为急性发热病因中感染占首位其次为肿瘤血管-结缔组织病。这三类病因概括了90%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诊断. 感染性疾病在原因不明发热中占多数,以细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局限性脓肿泌尿系感染胆道感染为多见,结核病居第二位其中肺外结核远多于肺结核恶性肿瘤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者,依次为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和各种实质性肿瘤,在原因不明发热中所占比例较既往增高。 原因不明发热的诊断原则是对临床资料要综合分析判断热程长短对诊断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感染性疾病热程相对为最短。如热程短呈渐进性消耗衰竭者,则以肿瘤为多见。热程长无中毒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者,则有利于血管-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在原因不明发热诊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重视新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并据此做进一步检查,对明确诊断很有意义。

诊断学发热

病史与体格检查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流行病学资料)认真系统地体格检查非常重要。如起病缓急,发热期限与体温的高度和变化有认为畏寒多数提示感染,然而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等约2/3也有畏寒说明畏寒并非感染性疾病所特有。但有明显寒战则常见于严重的细菌感染肺炎双球菌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囊炎等)、疟疾输血或输液反应等。在结核病伤寒立克次体病病毒感染则少见。一般不见于风湿热。发热同时常伴有头昏头晕头痛乏力食欲减退非特异症状,无鉴别诊断意义。但是定位的局部症状有重要参考价值。如发热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等则提示病变在中枢神经系统,应考虑脑炎脑膜炎. 老年患者有严重感染时,常有神志变化,而体温不一定很高值得注意 询问流行病学史如发病地区、季节、年龄职业、生活习惯、旅游史与同样病者密切接触史、手术史、输血及血制品史外伤史、牛羊接触史等,在诊断上均有重要意义有时一点的发现即可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区别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多具有以下特点:

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具有下列特点: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结合临床表现分析判断。如血常规尿常规病原体检查(直接涂片、培养、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X线B型超声CTMRIECT检查组织活检淋巴结肝皮肤黍膜)、骨髓穿刺等 对大多数发热患者诊断性治疗并无诊断价值鉴于临床上治疗问题,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者,除肿瘤外可以进行诊断性治疗。但必须持慎重态度,选择特异性强疗效确切、副作用最小的药物,如甲硝酸治疗阿米巴肝病,抗疟药治疗疟疾。大多用于诊断性治疗药物抗生素抗原虫药抗风湿药等,这些药物均有副作用(如药热皮疹肝功能损害、造血器官损害等),如应用不当反而延误病情。须注意此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就诊断而言特效治疗的结果,一般否定意义较确诊意义大。如疑为疟疾者用氯隆正规治疗无效,认为疟疾的可能性很小。

不明原因发热

不明原因发热   

处理

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 而且发热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因此,体温不太高时不必用退热药。但如体温超过40℃(小儿超过39℃)则可能引起惊厥昏迷,甚至严重后遗症,故应及时应用退热药镇静药(特别是小儿)。   

退烧

参见退烧

中医

中医认为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以发热时间分,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等。以发热部位分,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又有瘀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详见有关各条。

参看

参考文献

  • 《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医学教材.陈文彬、潘祥林主编
  • 《常见症状鉴别诊断学》朱豫川、郑海军、冯卫华主编

症状查询专题

皮肤症状胸部症状腹部症状生殖部位症状四肢症状四肢症状四肢症状四肢症状颈部症状头部症状眼睛症状耳部症状口腔症状鼻部症状头部症状全身症状按身体部分查询疾病症状
关于该图像

点击部位名称可查询更多相关疾病

按症状名称开头字母查询症状: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