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鼻炎

来自医学百科

急性鼻炎鼻粘膜急性炎症,常伴有急性鼻咽炎。后者是鼻咽部粘膜的急性炎症,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俗称“伤风”或“感冒”。本病常发生于气候变化不定的季节,为病毒飞沫传播所致。受凉、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烟酒过度等各种能引起机休抵抗力下降的原因都可诱发本病。病毒入机体还可以使原来存在于鼻部和鼻咽部的细菌活跃、繁殖而引起细菌继发感染

Bk5c8.jpg

急性鼻炎是机体因受凉、过劳、抵抗力降低,或鼻腔粘膜防御功能受到破坏时,病毒侵入机体、生长繁殖而产生的鼻腔粘膜急性炎性疾病俗称“伤风”或“感冒”。其发病率高,有传染性,易引起急性鼻窦炎中耳炎肺炎等并发病。自然病程约7-10天。  

疾病别名

急性鼻炎(acute rhinitis)系鼻腔粘膜的急性炎症,俗称“伤风”或“感冒”。主要由病毒引起,可继发细菌感染,有传染性。  

疾病描述

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粘膜急性炎性疾病。俗称“伤风”或“感冒”。四季均可发病,但冬季更多见。  

临床表现

1.初期有鼻内干燥、烧灼和痒感,继有打喷嚏,流大量清鼻涕,鼻塞嗅觉减退。 2.全身症状发热咽干,四肢倦怠,全身不适。 3.鼻腔粘膜弥漫性红肿,流大量水样或粘液性分泌物(后期可为脓性分泌物)。  

症状体征

(一)初期(前驱期):约1~2天多表现为一般性的全身酸困,鼻及鼻咽部发干灼热,鼻粘膜充血干燥。诊断和鉴别急性鼻炎应与某些传染病的前躯症状,如流感麻疹、猩约热、流行性出血热等鉴别因这些病的开始,常先有急性鼻炎的症状出现,有“急性传染性鼻炎”之称应予以注意。亦须与过敏性鼻炎作鉴别。在急性鼻炎时切忌用力擤鼻,以免炎症扩展引起中耳炎或鼻窦炎

(二)急性期(湿期):约2-7天渐有鼻塞,鼻分泌物增多,喷嚏和鼻腔发痒说话呈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鼻粘膜明显充血肿胀鼻腔内充满粘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可转为脓样。全身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胀、头痛等。

(三)末期(恢复期):鼻塞逐渐减轻脓涕也减少,若不发生并发症,则数日后可自愈并发症炎症亦可向下蔓延,发生咽喉、气管和肺的炎症。

潜伏期1-3天起病时鼻内有灼热感及痒感,打喷嚏,随即出现鼻塞并逐渐加重,鼻涕增多,伴嗅觉减退及闭塞性鼻音。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大多有全身不适,倦怠,低热,头痛等。小儿全身症状较成人重,多有发热,甚至高热惊厥。常出现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合并腺样体肥大时,鼻塞甚重,妨碍吮奶。局部检查 两侧鼻腔粘膜充血、肿胀,总鼻道或鼻底有较多分泌物,早期为清水样,以后逐渐变为粘液性、粘脓性,继发细菌感染时为脓性。若无并发症,症状逐渐减轻乃至消失,全病程约历7-10天。但纤毛输送功能在8周左右方能完全恢复。并发症 由于感染的直接蔓延,或不恰当的处理(如咽鼓管吹张、用力擤鼻等)。

感染向邻近器官扩散,产生各种并发症:

(1)经鼻窦开口向鼻窦蔓延,引起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其中上颌窦炎筛窦炎多见。

(2)经咽鼓管并发急性中耳炎

(3)感染向下扩散,并发急性咽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小儿及老人抵抗力低下,可并发肺炎。  

疾病病因

常见的致病病毒为鼻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以及冠状病毒等。当机体由于各种诱因而抵抗力下降,鼻粘膜的防御功能遭到破坏,如血管痉挛,组织缺氧,纤毛运动功能障碍,SlgA减少等,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染侵入机体,或原来潜藏于上呼吸道的病毒生长繁殖,毒力增强而致病。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还可合并细菌和的继发感染。

常见的诱因为:

(1)全身因素:受凉,过劳,烟酒过度,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以及全身的慢性疾病等。

(2)局部因素: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等鼻腔慢性疾病,邻近的感染病灶如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均有利于病原体在局部生长繁殖。  

病理生理

早期血管痉挛,泉体分泌减少,继之血管淋巴管扩张,粘膜充血、水种,腺体及杯状细胞分泌增加,单核细胞吞噬细胞浸润,纤毛及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细菌继发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多。  

诊断依据

1.发病前可能有接触急性鼻炎患者、受凉、过度疲劳等病史。 2.自觉咽干、四肢倦怠、头胀痛、发热及全身不适。 3.鼻内干燥、烧灼和发痒感。打喷嚏,流大量清涕,鼻塞,嗅觉减退。 4.鼻粘膜弥漫充血肿胀,有大量水样或粘液样分泌物(后期可为脓性)。 5.应与麻疹、流感、猩红热,过敏性鼻炎等鉴别。  

治疗原则

1.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大量饮水。 2.对症治疗。 3.抗病毒治疗。 4.抗生素治疗。 5.洗鼻法治疗。  

治疗方案

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

1、全身治疗 多饮水,饮食清淡,通大便。症状较重者宜卧床休息。

(1)早期用发汗疗法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如①生姜红糖葱白煎水热服。②解热镇痛药复方阿司匹林1片,3次/日,或阿司匹林0.3-0,5g,3次/日,亦可用康泰克1粒,2次/日。

(2)中成药速效感冒胶囊1-2粒,3次/日或感冒清1-2粒,3次/日,亦可用银翘片等。

(3)合并细菌感染或有可疑并发症时,全身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4)可以使用中药李氏药贴等外用穴位贴敷贴剂.

2、局部治疗

(1)血管收缩剂滴鼻,可使粘膜消肿而减轻鼻塞,改善引流,如1%(小儿用0.5%)麻黄素生理盐水。滴鼻法:①仰卧法:仰卧,肩下垫枕;或仰卧,头后仰并悬垂于床缘外,前鼻孔朝上。②坐位法:坐位,背靠椅背,头尽量后仰。③侧卧法:向病侧侧卧,头下垂(此法适用于单侧鼻窦炎或高血压病人)。体位取定后,经前鼻孔向鼻腔滴药,每侧3-5滴。

(2)针刺迎香鼻通穴,或作前述穴位按摩,可减轻鼻塞。此外,应提倡正确的擤鼻法:紧压一侧鼻翼,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鼻涕;或将鼻涕吸入咽部再吐出。

(3)洗鼻法:以4.5克无碘盐兑500毫升温水,灌入洗鼻壶中冲洗鼻腔。  

用药原则

1.早期用抗感冒药、抗组胺囊药、解热镇痛药改善局部及全身症状,同时辅以应用中药清热解毒、抗病毒制剂,如君泰口服液或银翘解毒丸等。 2.后期继发细菌感染者应用“A”项中抗生素治疗。 3.局部应用血管收缩剂,如1%麻黄素滴鼻,以改善鼻腔通气及引流。  

辅助检查

1.症状典型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全身症状较重,需与传染性疾病初发症状或特异性感染相鉴别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及“B”。  

疗效评价

1.治愈:鼻呼吸通畅,不流鼻涕,鼻粘膜红肿消退,无并发症。 2.好转:症状减轻,鼻塞改善,鼻涕减少。 3.未愈:症状无改善,出现并发症。  

疾病预防

1、在平时应注意体育锻炼,增细体质,勿过度劳累或暴冷暴热,避免与传染病者接触等。鼻部有病变者,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应及早治疗。

2、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在冬春寒冷季节或感冒流行期间,外出须带口罩,避免公众集会,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对发病者作好隔离工作。对污染的室内,可以白醋瑟蒸空气消毒。  

用药安全

1、全身治疗:卧床休息,宜多喝水,有便秘者可给予缓泻剂。患者应予以隔离以免传染他人。内服解热发汗药,如复方阿司匹林,1~2片,每日3次,或克感敏,1~2片,每日3次。中药以疏风解表祛邪为主,如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等。合并细菌感染或有并发症时,就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2、局部治疗1.1%麻黄素液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氯霉素麻黄素液滴鼻,每日3次,以利通气引流。滴鼻法:

(1)仰卧法:仰卧,头悬垂于床缘外,或肩下垫枕,头后仰卧,鼻前孔向上,每侧鼻腔内滴药3~5滴。

(2)坐位法:坐位,头靠椅背并尽量后仰,然后滴药。

(3)侧卧法:向患侧侧卧,头向下垂,滴药。

3、在急性鼻炎时,切忌用力擤鼻,以免炎症扩展引起中耳炎或鼻窦炎。炎症亦可向下蔓延,发生咽喉、气管和肺的炎症。  

急性鼻炎非药物物理疗法

洗鼻壶

  

洗鼻法

以清洁温水兑不含碘的优质食盐,浓度为0.9%。通常以4.5克盐兑500毫升温水。灌入专门的洗鼻用具,如洗鼻壶中,分别对两边的鼻孔进行冲洗,直到鼻腔无异物为止。此法可重复数次,以保持鼻腔无过多分泌物为度。  

治疗原理

鼻腔中本身寄生着数种病毒,在正常情况下鼻腔本身的排毒能力能够使病毒数量保持在人体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但当人体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出现时,鼻腔排毒能力下降,病毒停留在鼻腔内时间增长,从而得以繁殖出致病所需的病毒数量。同样,在已经发病的情况下,病毒仍然是通过在鼻腔内大量繁殖再侵入人体,从而使得急性鼻炎症状由鼻而逐步蔓延至全身。通过多次洗鼻可将鼻腔中大量繁殖的病毒清除出去,减少可侵入人体的病毒数量,达到缓解症状和缩短病症持续时间的效果。使用此法,一般可在2到4天内治愈急性鼻炎。  

预防原理

同样,洗鼻法通过及时清理掉含有鼻病毒的粘液,帮助鼻腔排毒,而消灭病毒致病的关键条件,可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预防急性鼻炎的作用。  

急性鼻炎西药治疗方法

1.慢性单纯性鼻炎:可用1%麻黄素生理盐水滴鼻或鼻炎康4片,每日三次口服,鼻炎宁冲剂一包,每日~3次。

2.慢性肥厚性鼻炎:下鼻用封闭,注射硬化剂5%鱼肝油酸钠0.5毫升,每2周一次,共2~3次。亦可进行冷冻疗法激光疗法。  

急性性鼻炎中药治疗方法

1.肺脾气虚

表现:鼻粘膜及鼻甲肿胀,色淡或淡红,交替性鼻塞,时轻时重,流稀涕,遇寒加重,头部微胀不适。偏于肺气虚者,兼见咳嗽痰稀,气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偏于脾气虚者,兼见食欲欠佳,大便时稀,体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中成药:

(1)碧云散或鱼脑石散吹鼻,每天3~4次。

(2)鹅不食草(95%)、樟脑(5%),研末和匀,瓶装密封。用时以薄绢包裹,温熨囟前。

(3)用鼻通软膏或滴鼻净滴鼻,每日~3次。

(4)李氏药贴 ,贴于大椎穴,每帖使用12-24小时。内病外治,效果更佳。

食疗:

辛荑花6克,苏叶9克,姜、葱适量。煎水服,每天1剂,连服3~5剂。

2.邪毒滞留

表现:鼻甲肿胀色暗,鼻塞涕多,或黄稠或粘白,嗅觉迟顿,咳嗽多痰,耳鸣不聪。舌质红或有瘀点,脉弦细。

中成药:

①可参考上证。

②鼻窒严重,下鼻甲肥大者,可行手术治疗。

食疗:

桑叶9克,菊花6克,甜杏仁9克,粳米60克。前2味药煎水去渣,加甜杏仁、粳米煮粥食。每日剂。连服8~10剂。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鼻炎

风寒

[临床表现]多见于冬季,鼻塞较重,鼻涕多而清稀,说话鼻音重,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急性鼻炎食疗药膳]

1.豆腐鲩鱼头汤:豆腐120克(切块),鲩鱼头1个,芫荽15克,淡豆豉30克,葱白30克。将豆腐、鲩鱼头、淡豆豉先煮熟,再放芫荽、葱白煮沸一下,便可食用。

2.芫荽葱白粥:芫荽30克,葱白2根,大蒜1根,粳米60克,先将粳米煮粥,熟时将大蒜、芫荽、葱白放人粥内煮沸一下,然后调味便可食用。

风热

[临床表现]鼻塞时轻时重,鼻痒气热,喷嚏、涕黄稠,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咯痰不爽口渴喜饮,舌质红,苔微黄,脉数

[治疗急性鼻炎食疗药膳]

1.白菜萝卜汤:白菜心250克,白萝卜100克,水煎,加红糖适量,吃菜饮汤。

2.萝卜丝瓜藤汤:白萝卜250克(切片),丝瓜藤60克,水煎取汤去渣,加适量白糖服。

食疗药膳治疗急性鼻炎只是急性鼻炎的一种治疗方法,若没有效果应该及时就医。  

验方

方法1 配方:菊花10克,栀子花10克,薄荷3克,葱白3克,蜂蜜适量. 制法:将上述药物用沸水冲泡,取汁加蜂蜜调匀. 用法:代茶频饮,每日剂,连用3-5日 适应:急性鼻炎.

方法2 配方:葱须20克,薄荷6克蔓荆子15克制法:上述药物加水煎,取汁即可.用法:代茶饮用,每日剂.适应:急,慢性鼻炎.

方法3 配方:生姜9克,大枣9克,红糖70克制法:上述药物加水煎,取汁即可.用法:代茶饮用,每日剂,连用3-5日适应:急性鼻炎.

方法4 配方:炮姜10克,炙甘草20克制法:上述药物加水煎,取汁即可.用法:早晚分服,每日剂.适应:急性鼻炎.

方法5配方:葱适量.制法:将葱捣烂取汁.用法:每晚用药棉蘸葱汁,轮流塞鼻炎内.适应:鼻炎.

预防

(1)、居处常开,使居室多接受阳光的照射,保持空气流通。

(2)、加强锻炼,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增强体质使正气充沛,以抵抗外邪的侵入。

(3)、在此病流行时,小儿禁止到商场、戏院、公园等公共场所。

(4)、在疾病流行之际,出门要戴口罩。多吃大葱、大蒜、生姜等有预防作用。

(5)、去除上呼吸道的病灶,积极治疗鼻窦炎、扁桃体炎慢性咽炎等病。

(6)、有病者与健康人之间,应进行隔离。

(7)、病者应多卧床休息。卧室宜温暖明亮,多开窗户,但应避免直接吹风及强烈阳光直射。

(8)、禁食辛辣、烟、酒、水族鱼腥食物,可多吃水果。

(9)、感冒流行期间,卧室内可通过食醋熏蒸来消毒。

(10)、在发病期间,必须强调正确的擤涕方法。使鼻腔内分泌物充分擤出,以免通过耳咽管而窜入耳中

(11)、分泌物的处理,最好消毒或焚毁。

(12)、如在严冬,可以多做日光浴。

(13)、养成早晚洗鼻的良好卫生习惯,为鼻腔组织提供良好的生理环境。  

急性鼻炎的信号

如果在感冒前2-3天内有鼻腔发干的感觉,尤其是清晨起床时更感到鼻腔以及鼻腔后面与口腔交界处的鼻咽部干燥得使人难受,那么,这就很有可能是急性鼻炎将要到来的一个信号.

在这个时候,只要采取一些简便办法即可制止它的发展:

一、用小葱、生姜、豆豉辣椒汤发汗.此法极为有效,一般能解决问题。

二、服用APC,加上抗生素如抗菌优红霉素螺旋霉素麦地霉素等.

三、服用银翘解毒丸、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

急性鼻炎患上之后,只要早治就容易痊愈。  

急性鼻炎与过敏性鼻炎的区别

在症状上:过敏性鼻炎发病快,恢复也快,有时不吃药就好了。急性鼻炎为逐渐起病,初起感鼻干,继而鼻塞,流清涕,后转为粘脓涕,消退比较慢。过敏性鼻炎发病时,鼻内奇痒,连续打喷嚏,一次几个或连续几十个。并常伴有咽、眼、耳痒,但全身症状轻微。急性鼻炎的全身症状较重,通常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乏力食欲减退等,咽部不痒而是咽干或咽痛,眼不痒,有酸感,常流泪。

检查方面:过敏性鼻炎的鼻粘膜呈苍白,或较暗的淡粉色,并有水肿;急性鼻炎的鼻粘膜则是鲜红而肿胀的。鼻分泌物检查,过敏性鼻炎有嗜酸性白细胞肥大细胞增多;急性鼻炎则有大量的嗜中性白细胞。如果做变态反应皮肤试验,过敏性鼻炎为阳性反应;急性鼻炎则为阴性反应。此外,过敏性鼻炎不传染,急性鼻炎则有传染性。

迅速解毒通窍鼻炎组合特含的高效生物素是高聚合性物质,能使 人体快速吸收,超强功效,其分解的高效生物素ME、H-酶化物、VH-3醇甘,深入咽部、鼻粘膜下层组织和鼻窦 内彻底清除因复发所形成的复合毒菌,改变病灶局部微环境,切断鼻息肉营养供给,使瘤体从根部干枯、萎缩坏 死、变性为鼻粘膜被人体重新吸收,给鼻子无毒无菌无炎的世界。  

鼻炎分为两类

鼻炎分为两类:

一类是风热性鼻炎(如鼻窦炎)

一类是风寒性鼻炎(如过敏性鼻炎)

当风热占据主导时,鼻炎表现为鼻干、鼻塞、流浊涕,甚至流鼻血、生鼻疮、鼻甲肥大等;当风寒占据主导时,鼻炎表现为鼻塞、流清涕、打喷嚏等

当遭受感冒或遭受风寒后,治愈不及时,或治愈不彻底,外邪进入内脏,急性鼻炎就成了慢性鼻炎,治疗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对风热性鼻炎就要以祛风、化湿、清热、开窍为治疗原则;对风寒性鼻炎就要以解表、祛寒、化湿、开窍为原则。

1、苍耳子30-40个,轻轻捶破,放入小铝锅内,加入麻油50克,文火煎炸苍耳子,待苍耳子炸枯时,滤取药油装入清洁瓶内备用。

用时以消毒小棉球沾药油少许涂于鼻腔内,每日-3次,两周为一疗程。

注:药油涂入鼻腔时,应尽量涂进鼻腔深部。使用本法应持之以恒,尽量不要间断,治愈为止。

2、上等龙井茶 30克 ,川黄柏 6克 ,共研细末 ,以少许药粉嗅入鼻内 ,每日多次。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排脓之功效。主治鼻窦炎、鼻塞伴脓性分泌物自觉鼻臭等症。

3、孩儿茶适量 ,研为细末 ,吹鼻 ,每日 3次。具有清热化痰、消肿排脓之功效。主治鼻窦炎流脓者。

4、苦葫芦子 30克 ,将上药捣碎并置于净瓶中 ,以 150毫升好酒浸之 ,1周后开封 ,去渣备用。用时取少许滴入鼻中 ,每日 4次。可通窍。主治鼻塞、眼目昏痛等。

5、老干丝瓜末方 :老干丝瓜 2条 ,烧灰研末保存。每次服 15克 ,每日早晨用开水送服。可化淤、解毒。主治鼻窦炎、副鼻窦炎流臭鼻涕者。

6、蜂巢 1片 ,经常嚼食之 ,10分钟左右吐渣 ,一日 3次。主治过敏性鼻炎、鼻窦炎。

7、辛夷花 15克 ,鸡蛋 2枚。辛夷花、鸡蛋加水适量同煮 ,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即可 ,饮汤吃蛋。可解毒、消炎。主治慢性鼻窦炎、各种鼻炎。

8、芝麻油适量 ,每侧鼻腔滴 2滴 ,每日 2次。具有润燥、清热、消肿之功效。主治萎缩性鼻炎、鼻炎秋季发作干燥难受者。

9、鲜大蓟根 60克 ,鸡蛋 3枚。加水同煮至蛋熟即可。每日 1次 ,连服 1周。具有润肺解毒 ,育阴止血之功效。主治由肺经伏火引起的鼻窦炎、鼻出血等。

10、米醋适量 ,鸡蛋 1枚。将鸡蛋打碎 ,去黄留蛋清在蛋壳内 ,注入醋 ,放在一个预先备好的铁丝架上。置火上煮至微沸 ,取下放凉 ,再置火上煮微沸 ,如此 3次 ,乘热服之。可散淤消肿、润燥生津。主治由肺经郁热所引起的咽痛、鼻疮、干呕、头痛

慢性鼻炎的中药方剂

摘自三九医药,仅供参考

方剂1

白芷30克,薄荷、辛夷各15克,

炒苍耳子7.5克

制用法:共为细末。每次服6克,饭前用葱汤或凉开水送服。

适应症:慢性鼻炎

方剂2

枸杞根90-120克,甘草9-12克

制用法:水煎。代茶饮,连用1个月。

适应症:慢性鼻炎

方剂3

龙骨粉、白芷粉各20克,辛夷花粉30克,冰片3-5克,扑尔敏80毫克

制用法: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先用硼酸粉洗净鼻腔,再用消毒棉球蘸此粉末涂鼻腔患部,每日 -3次,愈后停药

适应症:慢性鼻炎

方剂4

荆芥百合黄芪鸡血藤、苍耳子各10克,辛夷6克,细辛3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慢性鼻炎

方剂5

苏叶、葱白、生姜各1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慢性鼻炎

方剂6

丝瓜根、瘦猪肉各适量

制用法:取晒干的丝瓜根研成粉,与瘦猪肉拌和,做在肉丸煮熟。连服半个月见效。

适应症:慢性鼻炎

方剂7

桑叶、元参各12克,菊花、桔梗、辛夷各10克,黄芩杏仁各6克,生石膏2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慢性鼻炎

方剂8

辛夷、苍耳子各9克

制用法:水煎成汁,加入葱汁少许。滴鼻,每日-5次。

适应症:慢性鼻炎

方剂9

穿心莲虎杖各20克,鹅不食草60克,麻黄6克,金盆15克,冰片3克

制用法:研细末,凡士林调成药膏,如黄豆大。每日2次,每次1个,涂入鼻腔内。

适应症:鼻渊

方剂10

桑叶、菊花、当归川芎、辛夷、苍耳子、黄芩各15克,稆豆衣50克,银花2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鼻渊

方剂11

葱须20克,蔓荆子15克,薄荷6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鼻渊

方剂12

鱼腥草30克,麻黄3克,杏仁12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鼻渊

方剂13

苍耳子、藁本、薄荷各10克,白芷、麦冬各20克,葛根、黄芩各15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鼻渊

方剂14

薄荷(后下)、石菖蒲各6克,桔梗、牛蒡子、辛夷各9克,荷叶连翘各12克,细辛3克,元参15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慢性鼻炎风火证

方剂15

连翘、南沙参各12克,桔梗、荆芥、诃子肉各6克,麻黄、细辛各3克,辛夷9克,银花15克

制用法:水煎服。

适应症:慢性鼻炎风寒证

参看